成人VR视频

在华国际分校正在衰落吗?

杨洪清(Hongqing Yang)表示,招生标准的下降表明,海外分校必须要提高营销水平

四月 25, 2021
A withered tree branch symbolising a branch campus
Source: iStock

点击阅读英文原文


近年来,对于孩子无法进入国内知名大学的中国中产阶级父母而言,在中国设立的国际分校已成为他们的选择之一。尽管按照中国的标准,这些学校的学费很高,但家长们将其视为对子女的人力资本和社会地位的投资——尤其是因为分校被视为通向在西方进行研究生学习的大门。

然而,在过去的一年里,国际分校在招生方面遇到了困难。从学生的高考成绩看出,他们今年录取的学生的质量突然下降了,一些国际分校仍没有招到足够的学生。

这是因为新冠疫情吗?诚然,疫情让出国留学变得更加困难且缺乏吸引力。这不仅是因为健康原因,也因为人们认为新冠疫情在西方国家引起的反华情绪,因此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已经变得紧张起来。例如,去年6月,中国教育部就对赴澳留学发出了警告。

然而,尽管去年中国学生申请美国和澳大利亚大学的人数有所下降,但申请英国大学的人数却有所增加。这表明,尽管中国学生对某些留学目的地的兴趣有所减弱,但他们仍对出国留学感兴趣。因此,国际分校作为留学过渡机构的吸引力不会减弱。

因此,也许他们的招生困境更多与自身的营销策略相关。尽管两个历史最久的在华英国大学国际分校——宁波诺丁汉大学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Ningbo)和西安交通利物浦大学 (Xi’an Jiaotong-Liverpool University)——已成立了15年以上,但这段时间不足以让一所大学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尤其合资国际分校在中国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因此,与国内竞争对手相比,国际分校仍更为依赖市场营销和积极招生。然而,虽然国际分校在推广项目上比中国公立大学更为积极,但国际学校主要模仿公立大学的招生政策,因为他们的营销负责人大多来自传统中国媒体机构,而招聘负责人主要来自中国公立大学。

他们的策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和家长及学生的面对面接触。在疫情期间,高中访问和高等教育展览被取消。这种情况在2021年有所缓解,受去年问题的困扰,国际分校重新开始努力招生。然而,他们对面对面交流的依赖似乎并未减少。例如,虽然几乎所有的国际分校都有社交媒体账户,但有些仍缺乏全面的数字营销战略,而另一些则没有实施自己的战略。

即使等到疫情过去,国际分校仍有进步空间。出国留学对中国学生的吸引力,部分是基于这样一种想法,即他们将受益于在经济上比中国更发达的国家的专业知识。然而,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导致更多学生可以负担在国际学校学习的花费,但也意味着就所能提供给学生的东西而言,西方正在失去其对中国而言的优势——尤其考虑到现代中国学生显示出的比之前几代更强的民族优越感。

中国的发展也对公立大学的质量产生了积极影响。越来越多的中国公立大学在世界排名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而排名靠前的学校的名次也在不断提升。因此,中国学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相信,他们可以在国内大学以更低的花费享受高质量的高等教,尤其是考虑到不断扩大的招生规模和不断下降的出生率意味着进入国内大学正变得越来越容易。

基于这些原因,在华国际分校如果要在中长期生存下去,就必须提高招生水平。传统的面对面方法可能会再次变得可行,但仅靠这一种方法看起来是不够的。

杨洪清系中国宁波诺丁汉大学(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Ningbo China)博士研究生。曾任该校国际博士创新中心主任。他还曾任广东理工大学以色列理工学院(Guangdong Technion Israe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和温州肯恩大学(奥别苍锄丑辞耻-Kean University)学生处主任。

本文由陆子惠为泰晤士高等教育翻译。

后记

Print headline:?Marketing survival strategies

请先注册再继续

为何要注册?

  • 注册是免费的,而且十分便捷
  • 注册成功后,您每月可免费阅读3篇文章
  • 订阅我们的邮件
注册
Please 登录 or 注册 to read this article.

相关文章

Reader's comments (1)

What Hongqing Yang is saying here, is that competition is fierce and that IBCs, or for that matter any university, can't rely on traditional forms of marketing to meet their student recruitment targets (volume and/ or quality). While Hongqing suggests that entry requirements may have dropped at China's IBCs during the pandemic, I'm seeing the opposite to the be the case at other forms of Sino-UK educational ventures including the NUIST-Reading Academy where demand for admission remains strong and where growth has been achieved. If anything, the way universities have responded during the pandemic to support students on joint venture sites may actually increase demand and see more students staying to complete degrees in China rather than, as many have done in the past, transfer to the UK on a 2+2 type programme.